11月19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麻花天美星空果冻糖心共同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麻花天美星空果冻糖心文化艺术学院艺术楼演播厅正式开班。民族表演艺术专业2017届16名学生、2018届23名学生齐聚一堂,迎来了为期一周的“非遗”认识实习课。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此次“非遗”进校园认识实习课,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麻花天美星空果冻糖心的首次合作。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根据民族表演艺术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挑选我省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铓鼓舞和彝族大叁弦(阿细跳月),四项国家级传统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由彝族烟盒舞国家级传承人施万恒,彝族海菜腔国家级传承人后宝云、省级传承人普美芳、州级传承人后美华,铓鼓舞县级传承人李会,彝族大叁弦(阿细跳月)国家级传承人段正荣、市级传承人寇学英等七位非遗传承人负责教学。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非遗”进校园活动分为叁期,彝族海菜腔、彝族烟盒舞为第一期,铓鼓舞为第二期,彝族大叁弦(阿细跳月)为第叁期。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非遗项目的历史源流、发展现状等理论的讲解,基本唱腔、动作套路的练习,以及学生的汇报表演等。在各位传承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良好,达到了认识实习课的课程目标。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民族表演艺术是麻花天美星空果冻糖心文化艺术学院2017年新设专业,学生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学习,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传习和表演,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印证、深化、巩固和充实;有助于积极拓宽民族表演专业的就业方向和渠道;有助于引领年轻人了解我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传承保护热情,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
(撰文、图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杨剑龙)